现代社会,我们所获取信息的方式逐渐变得多元化,每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自己所需的东西——无论是商品,还是知识。阅读似乎变成一件奢求的事,我们似乎更加注重结果而不是享受过程。当年的闲书早已落下灰尘,泛黄的书页透露着我们那段最美丽的岁月。

  无论是怎样的书——工具书,教科书,亦或是所谓的“闲书”,都是作者与读者,与世界沟通的工具。我经常在故事中去找到自己的位置,企图闯进作者那神奇的思想世界去。我也常在科学技术相关的书籍中见证人类的进步,幻想着未来的世界。当然,以上这些,都是建立在“消遣的基础之上”,假如读书被加上“任务”的名义,似乎一切的浪漫都被蒙上一层黑布——既不能让其显现,也不能让其消失。

作家站在知识的聚光灯下,用思绪的影子表演舞蹈。哲学家站在空茫的黑夜之中,用思想的光芒照亮前方。科学家站在灿烂的宇宙之中,用探索的眼光丈量世界。

如果说书籍是进步的梯子,那音乐,是生活的调味品。时常心情会有糟糕的时候,此时戴上耳机,心情便会转换。哪怕现实不变,我们也能更加合理的去看待。绕操场跑步或许是无趣的,耳边一旦有了声音,全身也都轻松了。

音乐也可以作镇定剂。纷纷扰扰的社会,焦躁不安的人群,吵闹的街道和城市,还有快节奏的生活,让人们的戾气无法得到释放。音乐可以提供这么一个个人的空间——没有世界的纷扰,只有心灵的安静和平和。

网络上有人这样说道:

尼尔·波兹曼在《娱乐至死》中提到——“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,一种是奥威尔式的——就像1984中,文化成为一个监狱,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——就像美丽新世界中,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。” 1985年,波兹曼忧心忡忡写下了《娱乐至死》,那时,他所评判的是电视对公共话题的消解。然而,仿佛预言一般,三十多年后,在互联网和短视频的侵蚀下,任何严肃议题都能用娱乐化的形式来发布,非常多的人在情绪宣泄的狂欢中放弃理性和思考,变成网络上非黑即白的二极管。

一个只有自我的世界是没有支撑的,一个没有自己的世界是麻木不堪的。 我们为什么要透过玻璃去感受阳光呢?过度娱乐的我们,就如同试验箱里的小白鼠——被动而又无知。而这一切就像是时代的洪流,不断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心灵。